《新聞》社論:悔不當初救銀行

社論:悔不當初救銀行

台灣立報 更新日期:2010/05/21 00:07 社論

人生最大的悲哀莫過於對受害者施以援手,結果反被倒打一耙。其實,不只人生如此,國家的命運亦然。

才沒多久前,2008年中爆發的兩房金融風暴,歐、美跨國銀行一個個瀕臨倒閉危機,結果因為「太大,以致於不能倒」,各國政府傾其全力,甚至是無條件入市救援。當時買單的納稅人雖然明知吃虧,但也只能全面認賠,僅希望經濟能早日重回穩定軌道。

如今,那些「太大,以致於不能倒」的銀行已經安度難關,但卻開始扳起臉孔吹起國家的獵殺號角。希臘等國的主權信評危機,不只是單純的赤字問題,而是債權銀行憂心債權回收風險所發起的第一場戰役。

這場戰役的遊戲規則很簡單。當年被迫幫銀行買單的政府,現在必須開始為了償還銀行債務,想方設法、勒令人民縮衣節食。希臘、葡萄牙西班牙已經紛紛通過財政緊縮法案,從公務員薪資到退休保障,都得設法瘦身削減,才能擠出更多的剩餘還給債權銀行。

悔不當初莫過於此。昔日若因銀行「太大,以致於不能倒」而讓救市獲得超級正當性;那麼,為何人民生計福利「太重要,以致於不能縮水」的道理就說不通,而必須被債權銀行當作刀俎魚肉?如果說2008年的救市紓困,可以集納稅人之力填補銀行的債務黑洞,那麼為何債權銀行就不能以同樣的邏輯,勾消國家所積欠的部分債務?

說穿了,這是活生生的階級問題,金融資本無論得意或失意,必如蛆般地吸吮人民。

更可疑的是,德國最終出手救援希臘,與其說是基於歐盟的休戚與共,倒不如視為著眼於銀行利益的拯救。由於希臘債務與歐洲,包括德國銀行的融資息息相關,故一旦希臘宣布破產,勢必損及德國銀行的利益。在這樣的情況下,德國總理梅克爾可說是充分玩弄了兩面手法:一方面間接拿德國納稅人的錢來保障本國銀行利益;二方面則是藉著德國人民的怨氣,強化希臘遵守財政緊縮的承諾。其結果是,債權銀行仍穩坐贏家,德、希兩國人民則是互不對盤,卻依然雙雙淪為輸家。

希臘危機及其因應作為,隨後英國又跟進選出保守黨的卡麥隆首相,似已說明了全球政治風向行將大變。但這究竟是1980年代打著削減政府赤字的柴契爾—雷根新自由主義革命再次復甦?還是歷史教訓終將讓人在最後關頭做出明智的判斷與抉擇?這將是本世紀第一個10年的超級試煉。